首页 > 栏目首页 > 研报 >
 
 

三国时期贾诩 三国贾诩进阶史

2023-07-03 21:48:05  来源:互联网

hello大家好,我是大学网网小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三国时期贾诩,三国贾诩进阶史)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
【资料图】

在《三国志》中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记载:

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,孙权笑之:《三国志》

这话的意思是,曹丕任用贾诩当三公之一的太尉,听了消息后的孙权,哈哈大笑。

看过这段记载,估计很多人会寻思,难道孙权觉得毒士能力不行?或者说人品不行?

于是有不少文章解析就在这两个方向发散,说孙权发笑根源是曹丕重用贾诩这人品不行的人,是亡国之道,取祸之道,怪不得曹魏最先灭亡。

最后将孙权的发笑,无限放大成了英明神武远见非常,进而让贾诩人品不行被摆上台面。

然后,这三国毒士,最聪明的人,就成了人品败坏的典型,被孙十万嘲笑的渣渣。

嗯嗯,历史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哦!

在我看来,孙权嘲笑贾诩,与其是说他人品不行,不如说是因为他不是政客,反而是个理想主义的好人更靠谱,这样的人,在孙权眼中不适合当三公而已,因为太务虚了!

至于为何,继续看就懂了。

(孙权)

贾诩是谁?答案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,跟荀彧、荀攸、郭嘉、程昱并列的人物。

其实,真研究过历史的都知道,这五个人中间,若要问历史影响力,贾诩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,这历史影响力就和他曾经的几个举措左右三国有关。

除了这之外,贾诩还是个很牛的作家,著有《钞孙子兵法》、《吴起兵法注》这样的兵书,带兵打仗的能力也很强。

至于人品吗,《唐会要》将贾诩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就是明证,他的人品其实很好。

那么这样的贾诩,为何会被说成是小人咧?这和他少年轻狂,青年孟浪,壮年糊涂有关。

贾文和同志是凉州武威人,出生在边陲之地的他,家里没啥大本钱,小时候也不是什么少年天才,如果不是凉州名士阎忠做伯乐,这辈子估计也没出头之日,会成乱世一浮萍。

他的声名鹊起,从怂恿李傕、郭汜进攻长安开始。

在那以前的事迹历史记载不多,但这不多的记载中,也有值得一提的精华。

话说早年间,贾诩被举荐孝廉做了郎官,后来因病归家,路途上遭遇氐人叛乱,跟同行几十人一起被抓,眼见要性命不保。

这个时候贾诩灵机一动:说自己是段颎,段太尉的外孙。

这段颎可是汉末杀神,一辈子干的事只有一件,就是平定羌氐叛乱,杀得他们血流成河。

杀人多了,被杀的一方难免会有心理阴影,这贾诩一说自己是他外孙,愣是让叛乱的氐人犹豫了,一看氐人犹豫,他又加码说,自己还有钱,可以谈谈钱。

氐人一看,这又是杀神外孙又有钱,心思也活络起来,在一番谈判后,就放了年轻的贾诩!

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年轻的贾诩深谙人心,也知道别人想要什么。

求生的本能让他行骗,知晓对方求利,他就给对方甜头,双保险救自己。

氐人在谈判之后心满意足了,他也活下来了,至于可怜的其他人,当然是死了,死了。

这件事的发生让贾诩成长很多,那群无辜的人被杀,让贾诩每日闭眼都有呼喊声,以至于贾诩之后的言行,都有了救人所难的心思,不仅救人他还希望能救天下。

然后,他就干了不少看似糊涂,其实出发点是救人、救天下的事情,比如三辅之乱。

(牛人贾诩)

董卓进中枢后横征暴敛无恶不作,打工人贾诩,当时身份仅是董卓女婿牛辅身边的讨虏校尉。级别看似不高,但权利还挺大,因为是军方编制啊。

当时的董卓,对于文臣一般不感冒,重用的都是武人。

或许有人会问,文臣贾诩咋就成了讨虏校尉咧,看看他的著作《钞孙子兵法》、《吴起兵法注》就懂了,一个能给兵法做注解的人,会是一般文臣吗?

由此可见,这贾诩是有真材实料的,打仗估计表现也不错。

能力不俗,起点不低,跟的又是汉末第一个豪雄董卓,贾诩的前途,在那一刻其实是光明的。

但,光明和黑暗只有一线之隔,更何况这董卓也不是啥好人。

王允的计策和吕布的反骨,让贾诩失去了老板董卓,也让贾诩出了一个三国最毒的计策。

这计策在后世被称为“贾诩乱武”,知晓历史的都知道,贾诩鼓动准备跑路的李傕、郭汜反攻长安,打得吕布狼狈逃亡,王允身死,让汉朝又一次陷入混乱。

这件事,成了贾诩一生污点,贾诩也因为这件事上的出谋划策,成了毒士,乱臣的代名词。

可历史从不简单,而是有不少鲜为人知的隐秘。王允真就是汉朝忠臣吗?我看未见得!

把持朝政的王允,一上台就办了件错事,将叹息董卓的名士蔡邕给杀了不说,还言之凿凿地说:昔武帝不杀司马迁,使作谤书,流于后世。

这话的意思是:我不杀你,不知你会如何编排我,妥妥的报私仇有没有?

随后的王允,更是将自己政治小白的言行付诸政治实操,胡搞乱搞一通,完全不知所谓。

其实王允如果稳一点,配合吕布的晓勇,还有汉朝的声望,大汉还有可能挽回局面的。

但他却辜负了吕布的心意,不顾吕布的劝说,一意孤行。

(吕布和王允)

吕布说:赦免董卓部将,让他们成为我们的助力。

王允说:赦免他们,以后人都有样学样,会出问题,这不是长治久安之计。

吕布说:将董卓聚集的财帛分一点给公卿、将校收买人心如何?

王允又不允许。

吕布提了两个意见,其实在当时都是切实可行的稳国之策。一个稳定军心,一个稳定朝局,可王允一个也不允,这王允不如改名叫王否,否定得否。

吕布这两个谏言要是用了,李郭之乱肯定不会有,汉朝复兴也不一定没可能。

王允的接连不允还有各种拖沓,让凉州军阀不安了,他们寻思良久后,都在担心,这货是不是要杀人灭口,让我们肉体消失?

一番寻思后,他们纷纷找退路,这个时候贾诩出来了!

贾诩是谁,凉州人啊?董卓部将是谁,也是凉州人啊,大家同乡,总要照顾一二吧。

王允是个坏人,同乡或许是好人啊,于是,为了保护同乡,贾诩对准备跑路的李傕、郭汜、张济说。

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,而诸君弃众单行,即一亭长能束君矣。不如率众而西,所在收兵,以攻长安,为董公报仇,幸而事济,奉国家以征天下,若不济,走未后也。

(长安之乱)

这话成了贾诩“乱武天下”的原罪,但话语中的:奉国家以征天下。却被无数人忽略了,或许这才是贾诩的真心,平定天下,让家国安稳。

这需要什么?需要实力,需要听他话的主子,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。

由此可见,贾诩或许从未想过乱武天下,那一刻的他怀揣的是:奉国家以征天下的理想。

通过救助老乡,让老乡成为自己践行理想的根基,通过这根基平定天下,让汉朝重现荣光。

这件事,他自己做不到,只能假手于人。

王允哪里是去不了的,去了要被杀,唯一能帮的当然是李傕、郭汜、张济他们啊。

听完贾诩的话,李傕、郭汜豁然开朗,但他们的重点都在两个点上。

第一:诸君弃众单行,即一亭长能束君矣

第二:以攻长安,为董公报仇,幸而事济

第一个点是自身安全,第二个点是自己或许会幸运的胜利,搏一搏,单车变摩托,干还是不干,其实很好选择,至于,“奉国家以征天下”,这群大老粗理解不了!

他们终究跟贾诩不是一个层面的人。打定主意后,李傕、郭汜反攻王允,在击败王允和吕布后,队伍越来越大,打到长安后兵力变成了十万人。

十万人啊,在三国前期是什么样的存在?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,只要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。但,就在贾诩想提醒他们,“奉国家以征天下”时,贾诩却只能失望地看着这群人。

他们进长安后,杀了无数大臣,杀了无数官吏,杀了无数百姓。

三个“无数”后,杀的长安血流成河民不聊生,经过这场动乱,原本繁华的长安城和关中三辅富庶之地,变成了人间炼狱,人吃人都成了常态,这造的是什么孽啊?

这群人该天诛地灭!

贾诩面色惨白的看着这一切,在面对李傕赏赐时,失望无比的说:此救命之计,何功之有!

接连拒绝了封赏和尚书仆射的职务。

重利的人,会不要这些吗?重权的人会不要这些吗?贾诩不要!

他又一次用好心的方式,干了最坏的事,这是贾诩的不幸,也是他的原罪。

聪明的他,没看透自己同乡,同僚的阴暗,他以为这群人能有点大志向,结果这群人就是乌合之众。

随后的岁月,贾诩用自己的举动开始赎罪了。

(贾诩游戏形象)

贾诩的赎罪,从帮助汉献帝开始。

经历三辅之乱后,贾诩虽受到李傕、郭汜信任,却跟他们貌合神离,干了不少自己的私活。

当了管人事的大佬后,他不断提拔自己看中的人才,遇见这两军头要火拼,他不顾危险劝阻他们不伤及无辜,见到他们寻思将汉献帝弄到军营去软禁,他也据理力争。

这轮番举动让贾诩身处危险之中,以至于张绣都劝贾诩:快跑啊!

面对老实人张绣劝说,贾诩说:我受国家大恩哪能背弃?要走你走,我留下来还有事要干。

至于这事是什么?答案是李傕、郭汜啊李傕、郭汜,让你们犯罪是我的错,我要洗清这罪。

当时李傕招募了数千羌胡人,为了拉拢他们,居然用皇宫中的美女还有财帛作为筹码。

不少羌胡人直接跑去皇宫找汉献帝要东西,吓到汉献帝找到贾诩,问咋办?

贾诩一听,立马寻思起来,然后跟这群人吃饭喝酒,一顿吹嘘后,这伙人居然被贾诩忽悠走了,这让李傕深受打击。

傕时召羌、胡数千人,先以御物缯采与之,又许以宫人妇女,欲令攻郭汜。

羌、胡数来闚省门,曰:“天子在中邪!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,今皆安在?”帝患之,使诩为之方计。诩乃密呼羌、胡大帅饮食之,许以封爵重宝,於是皆引去。但由此衰弱。

这是贾诩削弱李傕的第一步,但贾诩知道,这无法干掉李傕和郭汜,因为汉献帝还在他们手上,只有让汉献帝逃出生天,才有消灭这两人的可能。

随后他决定,帮助汉献帝逃亡。

在一出谋划后,汉献帝安然逃出来长安,临走时不放心的贾诩还将自己的印绶交给汉献帝。

贾诩做的一切,李傕、郭汜浑然不知,看到汉献帝跑了,他们急忙派人去追。

贾诩则装作帮手也跟在后面,没捉到汉献帝的李傕、郭汜抓了一群大臣,又是贾诩挺身而出说,这都是天子的大臣,你咋能乱杀咧?

这一切,吓退了李傕、郭汜,这两人也在失去汉献帝后,日渐衰弱,最后被曹操给干掉了。

天子既东,而李傕来追,王师败绩。司徒赵温、太常王伟、卫尉周忠、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,欲杀之。诩谓癖曰:“此皆天子大臣,卿奈何害之?”水乃止。

(汉献帝)

汉献帝逃出生天,贾诩也觉得该走了,就投奔了驻扎在华阴的同乡段煨。

段煨名望不显,但却是个好的不够彻底的好人,当年汉献帝流亡时,他也是积极的救助者之一。但这个好人比较怂,贾诩来投让他很不安,因为贾诩太厉害了。

这点,跟王伦接纳林冲感觉差不多,能力不够的好人,让他对贾诩非常毕恭毕敬!

贾诩一看这新老板做派,也有点不安。

你不把我当打工人我待着也没劲啊,就秘密联络张绣:张老哥,我要来了,你准备一下。

张绣一听,高兴啊,三缺一就差你,快来。

临走的时候,有人问贾诩,你为何离开对你那么好的段煨。

历经磨难,看透人心的贾诩说:

礼虽厚,不可恃,久将为所图。我去必喜,又望吾结大援於外,必厚吾妻子。绣无谋主,亦原得诩,则家与身必俱全矣。”

这话的意思是,段煨多疑,忌惮我才对我好,在他哪里我迟早有危险,我走了他反而高兴,而且张绣哪里三缺一没人帮忙,我去哪里才能保全自己,还能发挥。

(贾诩进阶史)

由此可见,这个曾经因为看不透人性犯错的贾诩,在犯错数次后,终于成熟了起来,知道了人性的阴暗和光明,进入了另一层境界,这个境界就是,洞悉!

洞悉人性的贾诩选对了人,张绣将贾诩当亲爹对待,信任非常,两人也配合默契成了搭档。

在他们两人配合下,地盘很小的张绣,稳稳地在刘表和曹操夹缝中生存,不仅生存了下来,还在贾诩出使刘表后,获得了稳固的靠山。

贾诩也在面见刘表的时候,获得了盛情的接待,只是面对这接待,傲娇的贾诩并不领情,反而在事后评价刘表说:

表,平世三公才也;不见事变,多疑无决,无能为也。

这话意思是,刘表在治世能当三公,可以将荆州治理得很好,但在乱世就是个无能之辈。

稍许有些偏颇,但也算精准。

经过一轮外交斡旋,张绣成了刘表屏障,驻守宛城有了稳固地盘,外有刘表,内有贾诩,不咋操心的张绣势力,肉眼可见的蒸蒸日上,让曹操红眼了。

曹操红眼的原因很简单,张绣不值一提,贾诩才是真人才啊,要是他们壮大了,自己估计要后背遭殃。随后,曹操决定进攻张绣。

眼见时局危急,贾诩临危不惧,说了应对方案,投降。

张绣一听顿时懵了,但寻思之后,也认了。张绣本就是没啥野心的人,在军阀混战中就是一个小透明,有地盘能安稳就安稳,实在打不赢,那就不打呗。

如果不是后续的变故,张绣估计也没心思对曹操发难,贾诩也不会出阴招。

这事大家都知道,那就是曹操玩娘家。

(曹操到恶趣味)

曹操是好色之人,而且偏好夫人,在接受张绣投降后,居然将色眯眯的目光盯上了张绣家人。脾气不好的张绣怒了,但当时的张绣其实是忍了的,可后续发生事情,张绣忍不了了!

那就是曹操明目张胆挖墙脚,将目光盯上张绣部将胡车儿,居然用钱收买胡车儿。

张绣是带着人马投奔曹操的,跟随自己的都是部曲和私兵,这些人是张绣地位的保障,他们要是没了张绣就成了光杆司令,那就真离死不远了,而且曹操貌似也有杀张绣的意思。

接连受刺激,还有生命受威胁的张绣,找到了贾诩诉苦。

文和老哥啊,你要救我啊?曹操睡了我家人不说,还要杀我,太过分了。

贾诩听完张绣哭告,看着曾经的搭档,心中莫名悲戚,立马正义感爆发地说,反他娘的。

随后就跟张绣出了个计策:

绣降,用贾诩计,乞徙军就高道,道由太祖屯中。绣又曰:“车少而重,乞得使兵各被甲。

意思是,让张绣找借口将军队驻扎在高地上,行军路过曹操大营时发动突袭。

为了稳妥他还让张绣告诉曹操,我们运输车少,物资太多,士兵要披甲行军才能带够物资。

曹操一听,信了,这就让张绣有了可乘之机!

由曹操的轻信可知,当时曹操并没有杀张绣心思,反而很信任张绣和贾诩,虽然做了不地道的事,但那也只是管不住下半身而已。但历史的发展,就是巧合叠加的产物,贾诩的毒计配合张绣的执行力,让曹操经历了“宛城之乱”,贾诩的计策成功了。

曹操落荒而逃,长子曹昂,侄子曹安民身死,爱将典韦战死,两方成了仇人。

(曹操到遗憾)

随后岁月,张绣和曹操开始拉锯战,张绣在贾诩帮助下,跟曹操打得有来有回,贾诩也在对战中,不断显露自己的军事才能,打的曹操很没脾气。

著名的“退而后追”就是这能力体现,在贾诩运筹帷幄,张绣临阵指挥下,曹操郁闷了。

为了稳住后方对付袁绍,曹操开始寻思是不是妥协下,放下仇恨。

两人一个正和,一个奇胜,让曹操心痒无比,这两货是小强啊,还是收了比较好。

随后,张绣和贾诩的命运来到了十字路口。

有脑子的贾诩,看着袁绍和曹操两雄争霸,信誓旦旦地说:雪中送炭才是真理,劝说张绣投降曹操,而不是跟随袁绍。

张绣一听,就问,我杀了他儿子和爱将咧,真行?

贾诩一听,赶走袁绍的使者对他说:没问题听我的,我从来不坑人,这曹操是真雄主。

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,其宜从一也。绍强盛,我以少众从之,必不以我为重。曹公众弱,其得我必喜,其宜从二也。夫有霸王之志者,固将释私怨,以明德於四海,其宜从三也。

这话意思是,袁绍势力强,曹操势力弱,正因为曹操不如袁绍,他才会更看重我们,不仅看中,还会因为需要,宽恕我们的错误,张秀一听,脑子不咋好的他不愿多想,就同意了。

然后两人一起去曹操哪,曹操高兴地说:让我信重于天下之人,是你啊!

贾诩又一次看对了人,他也貌似终于找到了明主。这明主甚至为了表达自己的看中,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,还给贾诩遥封了一个冀州牧。

其中暗含的心思就是:你来了,袁绍算个屁,他地盘我眼都不眨就敢给你,你信我不?

贾诩一见,好,新老板有雄心,跟定了,但,我还是当个参谋比较好。

(贾诩游戏形象)

至于懵懵懂懂跟过来的张绣,在曹操哪里备受重用,活着的时候,跟曹操成了亲家不说,还成了曹操外姓将军中数一数二的存在。

可聪明的贾诩,依旧算错了,害了自己老伙计,张绣最后因为曹丕的讽刺和威胁,自杀了(因为正史时间线问题,这段史料存疑)。

贾诩自己的所谓冀州牧,在袁绍被平定后也没兑现。

曹操忽悠了他,不过贾诩并不在乎这些,反而淡然的当好参谋职位,从此不在多言,只在必要的时候,才发声。

贾诩是个好人,为了给自己的伙伴铺路用尽了算计,自己也因为这算计,变的小心。

贾诩变的低调,变的无为,变的深沉,变的话少,这或许是他人生新的境界,无我。

(低调)

贾诩会怕人吗?答案是会,这人就是曹操,这点在《贾诩传》中有记载:

诩自以非太祖旧臣,而策谋深长,惧见猜疑,阖门自守,退无私交,男女嫁娶,不结高门,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。

这话意思是,贾诩投靠曹操后,大部分时间都是隐形状态,下班回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家待着啥人也不见,也不出去走动结好同僚,日子过的非常低调。

让贾诩害怕的曹操,是什么样的人物,大家心知肚明。

贾诩这样一个背负原罪的人,在新老板哪里,当然要低调和恐惧啊。

看透人性黑暗的他,深谙曹操这样人的心思,不至于杀你,但你要有想法,那就另说了。

这也是贾诩后续少有参与曹操各种政务根源,仅有的数次,他都是为了天下在发声。

比如,赤壁之战前贾诩劝曹操;

明公昔破袁氏,今收汉南,威名远著,军势既大;若乘旧楚之饶,以飨吏士,抚安百姓,使安土乐业,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。

这话的意思是,老板啊,你实力足够强了,休养生息数年在打更有利。

这话看似稀松平常,其实也有贾诩小心思在内,他怕曹操真的一统天下之后要收拾人,真到那个时候,自己这个弄死他儿子的人首当其冲,赤壁之战曹操败了,或许救了贾诩的命。

随后曹操和马超、韩遂作战时,熟悉凉州的贾诩也随军出征,看着故乡在马超、韩遂各种作乱之后,遭遇战火,少有谏言的贾诩献策了!

这场战争,他中一反常态的积极,使出离间计帮助曹操击败了马超、韩遂联军,平息了老家战火,那一刻的曹操,或许明白了贾诩的心思!

这人啊,不愿意出手的时候,咋说也没用,愿意出手的时候,比谁都积极,是个聪明人。

(马超之乱)

聪明人贾诩成功了,在雄主曹操面前潜隐了,两个人心照不宣达成了默契。默契过后,贾诩还是要为自己的安全计啊,于是在后续又发生了一件事。

曹操问自己的继承人该谁来当?是曹丕还是曹植!

贾诩思考良久,就是不说话,急切的曹操追问说:你在想啥。

贾诩说了一句决定曹丕命运的话:想袁绍,刘表父子事啊。

哈哈大笑的曹操,明白了贾诩的意思!

贾诩就这样用不留破绽的方式,给自己留后路,所谓的打工皇帝,至高境界也不过如此吧?

可,真要换位思考,其实这权谋之说也是有问题的。

贾诩那一刻在赌,他明白曹操心思,知晓曹丕能力,但真要发生意外,估计也不得好死,比如曹彰造反了,比如曹丕暴毙了,这也不是没可能。

人生处处是赌博,不管你是九五至尊,还是平头百姓,都难逃命运。

贾诩的好运就是熬死了曹操,成就了曹丕,投桃报李的曹丕,当然会感谢贾诩啊。

(曹丕)

这感谢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,还有那恳切的问话: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,吴、蜀何先?

听完问话,贾诩留下了人生最后一策。

陛下应期受禅,抚临率土,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,则平之不难矣。吴、蜀虽蕞尔小国,依阻山水,刘备有雄才,诸葛亮善治国,孙权识虚实,陆议见兵势,据险守要,汎舟江湖,皆难卒谋也。用兵之道,先胜后战,量敌论将,故举无遗策。臣窃料群臣,无备、权对,虽以天威临之,未见万全之势也。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,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。

这话道出了自己的真心:打打打,一直在打,打了几十年,老板啊,修养生息让老百姓过几年安稳日子可好啊?

其实,这乱武天下的贾诩,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和平主义者,只是这乱世,让他不得不背负乱武之名,更可笑的是,他的字却叫文和。

文和乱武,文和乱武。

带着这遗憾的贾诩,在公元223年8月11日,以77岁高龄去世,走完了一生,谥号为肃,配享魏文帝庙庭。

(属于贾诩的胜利)

贾诩去了,但孙权的笑声依旧。

这笑声到底为何?不过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孙十万,笑话文和乱武的贾诩那错乱的一生而已。

贾诩的一生,从三辅之乱中的:奉国家以征天下,为开始,到赤壁之战时劝说曹操修养生息为中,直至最后成为太尉后,还在劝说曹丕不要用兵为尾。

人生三段,贾诩都在致力于和平,却成了最大的战争因子,亲手放出李傕、郭汜,让信任自己的张绣身死,自己要不是低调低调在低调,估计结局也不会好!

贾诩明面是毒士,实质却是一个有理想,有道德,有才华的三有君子。

反观孙权,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务实主义者,一个背弃盟友的政客,一个为东吴基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帝王。

这正反对比后的反差,还有荒诞或许才是孙权发笑的根源吧、

指望文和天下,却成乱武罪人,不亦悲呼。

崩奔尧后一孤儿,跖狗成群共肆欺。

贾诩未设曹操日,自为汉贼已多时。

时代的背锅侠,非你莫属!
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

  
相关新闻
每日推荐
  • 滚动
  • 综合
  • 房产